浙大龙泉分校旧址是绅士曾水清在民国10年(1921)所建,故称曾家大屋。地址位于龙泉芳野, 原名坊下。分校主任郑晓沧教授是海宁人,海宁语音中“坊下”和“芳野”同音,“坊下”就自然改名“芳野”了,并沿用至今。分校在此头尾办学7年,招生7届,约1000人,哺育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教授、科学家。
古往今来,有多少的革命先烈,为创造幸福的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抛头颅、洒热血,行走于枪林弹雨间,面对敌人宁死不屈,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都镇龙竹村的枫树湾自然村是党进行革命活动的一个联络点、中共龙泉县委的驻地。
1935年,刘英、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西南创建游击根据地。住龙一带成为中心区域,是中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创建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和中国革命在南方的一个战略支撑点。
安仁镇天平村李登自然村,离龙泉市区45公里,距安仁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位置虽偏,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村。共和国开国少将李逸民即出生于此。
竹垟畲族乡地处披云山麓,是全省18个民族乡镇之一,是龙泉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也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积淀浓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红军战斗的地方,粟裕将军率领工农红军六进披云山,当地群众积极参加革命,有41名烈士在这里用献血抒写了红色革命篇章。
在锦溪镇有着这么一批革命先烈,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九名英雄烈士纪念碑就立在龙泉市锦溪镇上锦村的烈士陵园里。其中还有一位无名烈士,具体信息不祥。
宝溪乡位于龙泉市西陲,距市区64公里,宝溪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入浙第一站,是中共浙西南特委和中共龙浦县委、中共龙泉县委的诞生地,也是中共处属特委、中共闽浙边委常驻地。
道太乡位于龙泉市东北部,仙宫湖畔,有着独特的库区风光,人文自然景观资源丰富。道太古时又称“道泰”,原为龙泉的咽喉要道,自古商埠繁茂,船队车队络绎不绝,作为古代龙泉青瓷的主产区,境内散落着古窑址100余处,现存98米全国最长古龙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道太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是旅游观光、休闲垂钓、仿古寻踪的好去处。
岩樟乡是革命老区乡,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郑庄大横坑曾经是红军挺进师师部驻地,柳山头村曾经是村苏维埃政府的试点村,坑源底村曾经是中共龙泉县委和中共道太区委的驻地。岩樟全乡每个村(包括坑源底、高山儿、洪章、仓坞、郑庄、大横坑、金坑、独源、芭蕉、坑口、柳山头、石坑、何坑、绿坑、岱头、半岭等)都留下了红军的足迹。
2019年的序幕已经开启,回首2018年,龙泉有这样一群交通党员,他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朴实无华的行动,生动地阐释了“团结就是力量”,展现了党员的担当精神,生生不息,传承红色基因。在这里,总有那么一瞬间让人感到温暖,总有那么一句话让人觉得振奋。
在屏南镇瑞竹垟村对面的溪旁呈长方形的一座小岛上建有一座红军墓,虽然简陋却也整洁;墓中埋着两位无名红军遗骨,坟墓上树立着一块镌刻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字样的石碑。再无其他文字,2位烈士姓名、籍贯都没有留下。
良好的乡风孕育了优良的家风,优良的家风培育了优秀的家族。在龙泉市住龙革命老区,就有这样一个平凡的家族。
龙南乡麻连岱自然村海拔高度1100米,它位于浙江第一峰的黄茅尖南坡,是江浙之巅天空越野赛的必经点,站在眺望台上远观,四周是绝壁,脚下是万丈深渊。
龙泉市住龙镇是革命老区,粟裕、刘英曾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以这片区域为核心,创建了浙江第一块红色根据地。
上垟镇位于龙泉市的西部,距市区29公里,地处浙闽赣边界。境内有百年青瓷古龙窑,有源底古民居建筑群,有省级十大非遗经典旅游景点之一的披云青瓷文化园。青瓷工厂林立,毛竹资源丰富,素有“青瓷之都”和“毛竹之乡”美称。
网信龙泉
问政移动端